您的位置> 首页->专题聚焦->不忘初心牢记使命->身边榜样

等风 乘风 御风

来源: 新闻中心作者: 日期: 19.11.28

  能源工程公司电力气象实验室大厅中央一颗美丽的蓝色“地球”正缓缓转动着,实时显示着全球风光资源的变化动向,一群年轻人正围绕着它热烈的讨论着。随着他们手中遥感鼠标一下下点击,风速、风向箭头和数据不断变换着,点击世界版图上的任何一块区域,所在地的3D地形与对应的风光资源图谱跃然眼前。这就是“御风系统”,而研发它的团队是能源工程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队伍。

  能源工程新能源分公司“御风系统”科研团队

  等风来:勇担重任的拼劲。2016年,汪濙海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加入科研团队时,电力气象实验室还处于筹备阶段,为了寻求技术合作伙伴与落地应用方向,汪濙海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拥有超过100次的飞行记录。最多的一次,他一周连着飞了四个城市,飞机上、车后座上都留下了他敲打键盘的身影,汪濙海打趣地称这为“云工作”。“当时就是铆足了劲想尽快把电力气象实验室搭建起来,这样我们才便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,只有8个人,所以大家都纷纷挑起担子向前冲。”

  绰号“五项全能选手”的高乐也有同样的感受。除了设备调试、程序开发和谈合作,因为海外留学经历和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他还承担了合同翻译、外事接待等工作。为了配合海外合作方的时差,高乐常常是6点多就赶到公司开“跨洋会议”。正是科研团队成员们凭着一股“舍我其谁”的干劲,电力气象实验室在2017年3月顺利落成。

  乘风起:迎难而上的快乐。问起“御风诞生”的困难,科研团队成员邓超说道:“我们一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,但是困难最终被攻克了,那也算不得困难了。对我们来说,解决困难的过程是快乐的!”

  电力气象联合实验室建设时设备调试工作也让高乐犯了难。面对国内没有任何相关可以查阅资料的现状,高乐一捧就是十几本书回来学习,在网上查找打印的英文资料厚度有二十本书摞起来那么高。由于时差问题,白天靠自己琢磨,一个方案不行就换另一个,不断试错和调试。晚上就写邮件给合作方的技术人员咨询沟通,早上一睁眼就赶到公司按照邮件指导意见再试。前后调试了近1个月的时间终于让设备正常运转。设备初期故障率总处在高值,高乐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逐步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,保证了设备稳定运行。“不断摸索着把难题逐个击破对我来说是乐趣”高乐说。

  这样的一种快乐对每一个科研团队成员来说都并不陌生,数不清的日夜见证了一次次与困难“死磕到底”的精神。2018年5月,御风系统横空出世,并很快在应用中取得实效。

  御风飞:清洁能源的梦想。如今,科研团队的人数已经达到22名,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20名,他们中大多数都是90后。越来越多的追风青年选择在国家电投的平台上奋飞、翱翔。从美国东北大学新能源专业毕业的陈玮就是如此。“我在这里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心中都有清洁能源的梦想,不是挂在嘴边的,是我在和大家共同工作中体会到的”。

  集团公司风电产业创新中心即将在能源工程公司落地建成,科研团队成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工作。未来,他们还将不断提升御风系统的预测准确率与精细化程度。并涉足研发海洋气象预报系统,助力集团海上风电场的建设。千回百折间,一个个难题被攻破,披荆斩棘追风青年们正朝着梦想进发。

  “肩上扛着风,脚下踩着土;心中一句话,不认输”张扬而又充满铿锵的旋律随风飘来。大风扬起青年们的励志精神和对清洁能源的无限向往。

附件: